English

萧红墓的迁葬

2001-02-28 来源:中华读书报 姜德明 我有话说

年前我在本报副刊发表了一篇《人格之美》,谈了夏衍同志战后在香港关怀萧红墓的事。周海婴同志读后给我来电话,讲到当年他在香港与廖梦醒同志等也去浅水湾看过萧红墓。那时端木蕻良写的“萧红之墓”木牌尚在,他还拍了照片,问我是否需要。我说原来我手边有一张浅水湾萧红墓的照片,十几年前送给鲁迅博物馆保存了。挂上电话,想到这张照片的来历,似乎还应该补上一笔少为人知的往事。

1942年11月22日萧红病逝,25日黄昏,端木蕻良在朋友的帮助下,把妻子的骨灰埋葬在浅水湾海边的荒滩上。日本占领香港后,这里成了军事禁区,幸有几位有正义感的日本新闻界朋友协助,墓地才得以保留。日本投降后,荒寂的浅水湾日渐繁华,尤其到了夏季的游泳季节,卖汽水和租游泳衣的小贩们挤满滩头,萧红墓亦被踏平,几失原貌。1957年夏,在港作家叶灵凤写了一篇《寂寞滩头十五年》,他说这年春天,朋友们发现“萧红墓已经被糟踏得令人难以忍受的地步”,大家互相商议办法,有人怂恿他出来作一报告,以便引起社会注意,就在同年3月,他在香港中英学会作了一次讲演,题为《关于萧红女士的事情》。如今以上二文都已收在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叶灵凤书话》一书中。

同年7月22日,叶灵凤亲临浅水湾指导了现场的墓地挖掘工作,当时香港市政当局还捐赠一个精致的小木箱来放置骨灰罐。8月3日由叶灵凤、曹聚仁等在港作家护送萧红遗骨到深圳边界,与来接骨灰的广州作协分会的作家黄谷柳举行了简单的交接仪式,稍后即安葬在广州东郊的银河公墓。无疑的,在保护墓地和促成迁葬的过程中,叶先生是出了力,做了件善事。我们不应忘记。

但是,提出迁葬建议更早,并有意引起内地各界重视的则是在香港《大公报》任职的诗人陈凡。要知道没有内地有关方面的支持和回应,办成这件事是难以想象的,而叶灵凤当时也不便在内地露面,因为当时在左的指导思想下,叶氏和曹聚仁等早已被扣上“反动文人”的帽子。陈凡文章的发表与我倒亦略有牵扯,事隔40余年,若不说明怕要淹没尘世了。

1956年夏季人民日报恢复文艺副刊。一天文艺部主任袁水拍接到陈凡的一封来信,他们是旧时相识,信中谈的就是萧红墓被破坏的事,并呼吁及早迁回内地。信中还附有一张已遭破坏的墓址照片。信是11月21日寄自香港,水拍同志命我摘编成一篇短文,加了个《萧红墓近况》的标题,不过三、四百字吧,发表在12月5日的副刊上。限于篇幅及当时办报的风气,照片没有用上,一直留在我的手边。30年后,连同其他有关照片由我一起送给了鲁迅博物馆。

陈凡说,他每到浅水湾必去看萧红墓,但在1953年去时,墓上一株带标志性的柯树已被人伐去。1956年夏季去看,“景况更令人不快,那坟地竟被人填平,上面搭了帆布棚,作为卖汽水食物的摊子,天天任人践踏,杂垢遍地。”文内又附诗建议迁坟:“当年的‘生死场’,而今已成为祖国建设繁荣之地,也应该接萧红回去看看了吧?”诗是这样写的:

年年海畔看春禾农,每过孤坟息旅?。黑水白山乡梦渺,独柯芳草旧情空。

沧波不送归帆去,慧骨长堪积垢封?

生死场成安乐地,岂应无隙住萧红。

短文发表后,果然引起人们的关注,这才引发了中国作家协会,包括端木蕻良在内的申办行动。历经半年多的往返联系,终由香港、广州两地文艺界合作完成了萧红墓的迁移工作。

萧红骨灰由深圳运回广州时,新华社发了一条简讯,提到广州作协分会已成立由欧阳山等11位作家组成的“萧红同志迁墓委员会”。令人奇怪的是却不见端木蕻良的面,也不见他的任何反应。其实他在内地虽无声息,在1957年8月17日的香港《文汇报》上还是发表了短文《纪念萧红,向党致敬》。我当时留有剪报,至今未见收入端木先生的各种文集。文中说:“在国家建设这么繁重、好多烈士战士还没来得及迁葬的时候,党和政府委托作家协会广州分会把亡妻萧红同志遗骨迁葬广州银河公墓。知道了这个情况,使我感动得不禁热泪盈眶。”又讲了足见萧红性格的一件小事:“在萧红得病的时候,党知道了,曾倡议为她筹募一笔医疗费,使她可以安心调治。萧红同志曾经拒绝了一个有钱人的假意的关怀,而接受了党的这个办法。”这虽是一篇表态式的文章,但也提供了临终前躺在病床上的萧红对端木说的知心话,她还要写几个短篇小说,题目已拟好的是《还乡人》、《采菱船》、《珠子姐》等;长篇小说《晚钟》,拟写哈尔滨女学生的生活,《泥河》拟写北大荒开荒的故事。这当然是研究萧红的一篇重要佚文。至于端木的文章何以不在内地发表,他为何又不去深圳边界亲迎亡妻的骨灰,想到当时全国正在进行的反右派政治运动也就不难理解了。大概当时端木先生的日子也不太好过吧。可惜当年他在世时,我忘了当面向他打问此事。

在萧红墓迁墓这件事上,陈凡先生是真正的始作俑者,堪称有功之臣,却始终无人道及。现在他已病逝几年,作家叶灵凤、黄谷柳、袁水柏、端木蕻良也都不在人世了。历史往事有大有小,但不论大小,总要求实,讲个真字。因作此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